password
icon
URL
type
date
summary
status
slug
tags
category


免责声明:本文章中的信息和观点仅代表引用网站或者原作者,本网站只是引用其观点、内容,不代表本网站、公众号、黑客驰本人的观点或立场。本文章论述内容仅作为教育参考使用,如有违法行为与本网站和黑客驰无关,国法无情,自行负责。
将我们的公众号内容加星获得隐藏内容。
第三回:东学党燃起烈火,金玉均魂断沪上
1894年3月28号下午两点,上海美租界的日本商行东和洋行二楼,突然传出来几声枪响。租界的巡捕在听到枪声之后,迅速赶了过来。巡捕们在房间里面发现了一具日本人的尸体,随后他们根据线索,在吴淞口抓获了凶手。租界把凶手移交给上海县,上海县对凶手进行了审讯,审讯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。
那个被枪杀的日本人,名字叫做岩田三和。岩田三和是他的化名,他的真实姓名是金玉均。金玉均是朝鲜人,他是朝鲜亲日派的领袖。1884年朝鲜发生的甲申政变,就是金玉均和他的开化党成员策划的。在甲申政变发动之中,他们引入日本军队,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挟持了高宗和闵妃,想要篡夺政权。甲申政变失败之后,金玉均潜逃到日本,化名为岩田三和,接受日本人的庇护。
但是在1884年到1893年这十年里面,日本和朝鲜的关系发生了很多变化。日本需要和朝鲜政府打交道,日本对金玉均的庇护就成了负面因素。金玉均他也发现了日本政府的变化,他认为自己不能只依赖日本了,他需要谋求多条出路。他开始既跟清朝联络,又跟俄国联络。到1894年,金玉均他在日本跟清廷的驻日公使建立了很好的关系,他提出来要到上海去走一走,清朝的外交官也接受了他的请求。金玉均就坐船从日本来到了上海,结果到了上海之后就被刺杀了。刺杀他的凶手是朝鲜政府从朝鲜派出来的刺客。
金玉均死了之后,朝鲜政府就跟清廷交涉,说要把他的遗体运回到朝鲜国内,清廷也就答应了。清廷把金玉均的遗体还有刺客都移交给了朝鲜。但是金玉均的遗体在运回到朝鲜之后,朝鲜政府以他犯了叛逆罪为名,对他的尸体进行了凌迟鞭尸。朝鲜政府这么做了之后,日本不干了。日本人看到亲日派的领袖落得这样的下场,日本国内出现了很大不满的情绪,日本的舆论都认为,清朝和朝鲜的举动是对日本的极大侮辱。金玉均事件,是甲午战争的一个导火索。这个事件经过舆论的发酵,日本举国一致,对朝鲜、对清朝都有了很高的不满的情绪,日本政府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效果。
甲午战争的另外一个导火索,就是东学党起义了。
自从西方文化进入到朝鲜之后,朝鲜国内就出现了一个信仰「东学」的组织。这个组织认为,朝鲜社会的民不聊生,都是因为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入侵。他们认为,以天主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邪恶的根源。为了能够让朝鲜回归到以往富足的生活,他们要抵制西学,他们开创了一个和西学相抗衡的学问,叫「东学」。这个「东学」,是以传统的儒释道思想为根基的。信仰「东学」的人就被称作是「东学党」。所以「东学党」从一开始他就是一个反对洋教、反对西方侵略的一个组织。这个组织从1860年代开始传播,一直到1894年,经过30年的传播,信徒越来越多。
在1894年,朝鲜已经连续两年大旱,整个国家民不聊生,饿殍遍野。朝鲜政府的横征暴敛却丝毫没有减少,政府的这些行为引起了民变。在东学党的领导下,朝鲜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。这场农民起义迅速蔓延到了朝鲜全国,前往镇压的朝鲜官军被打的一败涂地。到5月份,起义军已经占领了朝鲜的重镇全州,局势越来越不可控了。朝鲜政府开始变得非常慌张。
这时候朝鲜政府里面就有人提出来,说要向清朝借兵平叛。朝鲜是清朝的藩属国,以寻求天朝保护他们的名义,请求清朝出兵,也是比较合理的请求。袁世凯,当时是清朝派到朝鲜的最高代表,对于向清朝借兵,袁世凯是非常赞成的。首先呢让朝鲜快速的恢复稳定,本来就是袁世凯的职责。在他看来,现在仅凭朝鲜自己的官军,很难快速的把叛军镇压下去。如果清朝出兵,很快就可以解决问题。而且袁世凯他有过经验,十年前朝鲜出现政变的时候,就是清朝出兵,三天就解决了叛乱。还有就是清朝出兵对袁世凯有好处,袁世凯可以展示一下天朝上国的威力。要是清朝出兵平定了叛乱,袁世凯他作为清廷的代表,在朝鲜的地位就更高了。所以袁世凯积极的推动朝鲜借兵。
对于朝鲜叛乱的动态呢,李鸿章也是时刻都在关心。袁世凯把朝鲜的情况,随时都通过电报给李鸿章进行汇报。对于朝鲜要请清朝出兵的事情啊,袁世凯也第一时间给李鸿章进行了汇报。李鸿章在接到电报之后,对于清朝是否应该出兵,他考虑的远比袁世凯要多。首先他要考虑在国际上的影响。朝鲜现在是开放通商的状态,英国、法国、美国等国家都有利益在朝鲜,清朝要是出兵,那得先考虑这些国际列强的看法。不过这个时候呢,西方国家的态度,是希望清朝去管一管朝鲜的。因为朝鲜社会要是一直都这么动荡,他们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失。西方国家现在虽然不认可清朝和朝鲜的宗藩关系,但是他们也认可清朝和朝鲜有一种特殊的关系。他们都希望清朝可以出手,赶紧把这个叛乱给解决掉了。
在了解到西方国家的态度之后,李鸿章的考虑就是日本了。如果清朝出兵,日本会不会也出兵呢?日本和清朝目前的状况是比较紧张的,这点李鸿章是特别警惕的。李鸿章给袁世凯发电报,让袁世凯去了解一下日本的态度。
日本的态度是什么呢?日本是想在这个乱局里面,找到可以入侵朝鲜的机会的。因为自从清朝派袁世凯干涉朝鲜内政之后,日本在朝鲜的利益就一直没法扩大。日本要是想再进一步的在朝鲜攫取利益,就只能找机会,通过发起战争的方式来扩大。这次朝鲜的动乱,正是日本等待已久的时机。日本是希望清朝出兵的,因为清朝一出兵,日本就可以有了出兵的理由。
当时日本驻朝公使是大鸟圭介。大鸟圭介是个狠角色,他参与过日本国内的戊辰战争,参与过明治维新,他还去过欧美考察政治。他在日本以擅长谋略、遇事镇定而闻名。1894年的时候,大鸟圭介已经60多岁了,他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外交经验。跟大鸟圭介相比呢,袁世凯他在外交上还是新手。大鸟圭介给袁世凯设了很多圈套,让袁世凯产生了很多误判。
在李鸿章和袁世凯考虑清朝是否应该出兵的时候,6月2号,日本驻朝公使派出了一个叫郑永邦的书记员去拜访袁世凯。郑永邦来见袁世凯,他是以询问东学党叛乱进展的名义来的。在谈话里面呀,郑永邦就诱导袁世凯,他说朝鲜这次叛乱时间太久了,我们日本的商业利益受到了很多损失,我看朝鲜政府自己是很难平定了,清政府为什么不能帮助朝鲜戡乱呢?袁世凯没反应过来啊,对方是在试探。他说我已经跟朝鲜政府商量好了,朝鲜会发出正式公文,向大清朝廷请求出兵。郑永邦在得到消息之后,日本国内立刻开始做了军事部署。日本的部署情况呢,我们后面会说。
在会面之后,袁世凯也给李鸿章发了电报,他汇报了他跟日本使节见面的事情。他说日本因为利益受到损失,希望清朝可以出兵平叛,日本没有表现出其他的意思。第二天,日本又派了一个人出来跟袁世凯谈话,这次来的是杉村濬。这时候大鸟圭介已经回日本述职了,杉村濬是日本在朝鲜的最高官员,是日本驻朝代办公使。杉村濬来找袁世凯呢,也是跟袁世凯聊让清朝出兵的事。他重点说的是希望清朝可以快点出兵,清朝出兵之后,可以快点平叛,快点让朝鲜恢复商业。但是呢在他的谈话过程中,他半开玩笑的说了一句话,他说:“贵国要是出兵的话,迫于形势,我国也不得不出兵了,实在是为难啊。”
袁世凯立刻紧张起来了,他正色的问:“你们为什么要出兵呢?”杉村濬说:“我们出兵,是为了保护日本公使馆和日本侨民啊。”袁世凯说:“我清国出兵是应朝鲜政府的请求,是来平定乱民的,不会危及到贵国侨民的安全。”杉村濬为了消除袁世凯的警觉,他就说:“我说的是玩笑话,当不得真,阁下不必多虑。但是贵国如果出兵,请阁下务必转告我国。”
当天晚上,袁世凯给李鸿章发去电报,汇报了他跟杉村濬的会谈情况。他说杉村濬的谈话重点放在恢复通商,根据袁世凯他自己的判断,日本应该不会出兵,即使出兵,也只是派少量兵来保护日本使馆,对我们的出兵应该不会有影响。就在同一天,朝鲜政府向袁世凯正式递交了正式的请求支援的文件,袁世凯把这个文件用电报也发送给了李鸿章。在得到袁世凯的外交情况之后,李鸿章对日本出兵的防范就降低一些了。
不过呢,他还需要进一步的去验证日本的情况。关于李鸿章跟日本人的沟通啊,李鸿章除了袁世凯这条线之外,他还有一条通道,就是清朝驻日公使汪凤藻。这时候,清朝和日本已经互派使节有十多年了。1894年,清朝的驻日公使是汪凤藻。汪凤藻这个人,也是甲午战争里面的一个重要人物。汪凤藻从日本的角度出发,给李鸿章做了分析。他说日本在1889年公布了新的宪法,宪法公布之后,日本就进入到了宪政状态。进入到宪政状态就有了议会。日本自从有了议会,这四年以来,议会整天都在打架,日本政府根本就没有力量。所以如果清朝出兵朝鲜,日本即便是不情愿,他也没有力量出兵。这是汪凤藻的分析,他的这个分析对李鸿章的影响很大。
有了袁世凯的判断,有了汪凤藻的分析,李鸿章就做了决定,上奏朝廷出兵朝鲜。这里我们说啊,汪凤藻的这个分析,从事后来看是非常严重的误判。当时日本得知清朝出兵的消息之后,立刻成立了「战时大本营」。日本的「战时大本营」就是把立法部门、行政部门、军事部门都集中到一起,这样可以对战事进行最有效的调度。汪凤藻他看到日本议会上的冲突,其实大部分都是表面现象。日本此刻的政府,他们不会因为内耗而牵扯到对外的战事。反而呢,当时清朝的党争,会牵扯到很多对外的战事。清朝的清流党对李鸿章的争斗,也可以说帝党和后党的争斗,对前线的战局影响非常大。这个后续我们会说到。
不管怎么样,有了袁世凯和汪凤藻两条线的两个方面的分析之后,李鸿章决定出兵。李鸿章派出的是叶志超和聂士成的部队。叶志超是直隶提督,聂士成是太原镇总兵,他们两支部队都是属于淮军体系,一共有2,465人。这两支部队是李鸿章派出的先头部队,然后李鸿章在国内继续的集结部队,后续的部队打算陆续派出。
6月6号,叶志超和聂士成率军出发,他们走的是海路,准备在朝鲜牙山湾登陆。清军出发的当天,李鸿章就让汪凤藻向日本政府通报,告诉日本政府清朝已经派兵了。李鸿章这是在尽1885年他和日本签的《天津条约》里面的义务。日本在收到李鸿章的通报之后,其实啊日本已经在之前的一天,也就是6月5号就成立战时大本营了。6号李鸿章递交照会的时候,驻扎在广岛的日军混成旅就已经在集结之中了。事实上在好几天之前,当郑永邦从袁世凯口里面得到了清朝有意向派兵之后,日本政府就已经开始做军事准备了。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,就已经是下了大决心要发起一场战争。
6月7号,也就是汪凤藻通知日本人的第二天,日本的驻清朝公使给总理衙门递交照会,照会的内容是日本也将派兵进入朝鲜。日本派兵的理由,并不是根据《天津条约》的约定,因为《天津条约》只是约定了双方出兵的时候需要互相告知对方。日本说他自己出兵的理由是,根据1885年日本和朝鲜签订的《济物浦条约》,日本有权派出军队去保护本国的商业利益和国民安全。
关于清朝和日本的出兵,我们说一下啊,双方现在是各有各的道理,谁都不承认对方的。清朝出兵法理依据是天朝保护属邦,是朝鲜政府发出的正式公文邀请清朝出兵,这看起来是非常合理的一个情况。但是日本并不承认,日本不承认清朝和朝鲜的宗藩关系,日本认为朝鲜属于独立的国家。反而日本的出兵,他们认为是根据他们和朝鲜签的《济物浦条约》,《济物浦条约》是符合国际法的。所以呢清朝和日本在法理性上各有各的说法。
李鸿章在得到消息之后,心中感到不妙。他立刻给袁世凯发电报,让袁世凯去查探日本出兵的目的。第二天,李鸿章得到了袁世凯的回复。袁世凯说日本驻朝公使给他送来了一封信件,信件的内容写的是,日本派兵到朝鲜的目的呢,是保护使馆,并无他意。李鸿章在收到袁世凯的电报之后,稍微安心了一些。其实事后证明啊,日本使馆给袁世凯的这封信,也是为了诱导袁世凯和李鸿章,让他们放松警惕。
听说清朝和日本都出兵了,朝鲜政府开始害怕了。朝鲜政府派人跟东学党的起义军谈判,政府军和起义军都认为,如果再打下去,引来外国势力的介入,那就不好收场了。双方谈判之后,达成了和解条件。6月10号,朝鲜政府和东学党签署了《全州合约》,这场起义就算是和平结束了。
但是这时候,清军和日军都已经到了朝鲜了。就在朝鲜政府和东学党签合约的前一天,6月9号,清军的部队在朝鲜牙山登陆,日军的部队在朝鲜仁川登陆。清军和日军同一天在朝鲜登陆了。清军是叶志超和聂士成率领的部队,有2,465人。日军是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率领的武装警察和海军水兵队,有488人。清军在登陆之后,驻扎在牙山按兵不动。日军在登陆之后的第二天,他们不顾朝鲜政府的反对,直接进入到了朝鲜的首都汉城。
朝鲜政府在跟起义军谈成协定之后,立刻就跟袁世凯说,说叛乱已经消除了,清军是不是就别来了?袁世凯说先头部队已经到了,没办法了,后面的增援部队我去协调,就先不派了。朝鲜政府也跟日本公使说,说叛乱已经消除了,你们的军队能不能不要来了?日本公使说,我们是根据协约来的,不可能直接就退回去。这时候朝鲜政府的局面就变得很尴尬,局势也很紧张,日军和清军都来了,请神容易送神难,谁也不肯先撤。
朝鲜还是先做袁世凯的工作。袁世凯汇报给李鸿章,李鸿章说清朝可以撤军,但是条件是需要日本同时撤军。李鸿章把这个意思传达给了日本政府。日本内阁就开会讨论,讨论共同撤军的议题。他们讨论的过程是主战派占了上风。主战派的理由主要有两个:
第一个是跟日本的体制有关。日本政府这时候已经成立了战时大本营,已经把军队给派出去了,他们就说一定要拿到利益,否则没法回来。因为日本这时候已经成立国会了,他们要对国会有交代,国会是要对日本的国民负责。当时日本国民的情绪都倾向于开战。因为在这之前的10年,日本政府一直都在舆论上带节奏,说清朝抢走了他们在朝鲜的利益,日本国民就很恼火,日本国民一直都把清朝作为假想敌。这次朝鲜的亲日派金玉均被刺杀事件,又在日本的舆论里面点了一把火,所以日本国内的战争情绪就蔓延开了。在这种情况之下,日本要是撤军,政府没法跟国会交代。这是主战牌的第一个理由。
第二个理由呢,是日本一直都处心积虑的想要扩大在朝鲜的利益。但是自从清朝派袁世凯到朝鲜之后,朝鲜的内政就被袁世凯牢牢的把控著,日本没法获得更多的利益。他们认为日本必须抓住这次机会,改变朝鲜的政局。伊藤博文提出来一个策略,他提的策略是,日本和清朝一起对朝鲜的内政进行改革。他这个提议呢,如果清朝同意,日本就能参与到朝鲜内政的改革过程,日本想扩大利益的想法也能得到满足。如果清朝不同意——其实伊藤博文说了,他认为清朝不同意的可能性是更大的——如果清朝不同意,日本就坚持日本自己也必须要给朝鲜内政进行改革。要是因为这个分歧导致日本和朝鲜发生战争,日本在国际上也有了合理的理由。这样日本就可以减少各个列强对日本的谴责。因为日本这时候啊,他也得考虑西方列强的态度,他还不能贸然的宣战,西方列强毕竟都有商业利益在朝鲜,日本得考虑国际上的舆论。日本找一个理由帮助朝鲜改革内政,他明面上说的是,如果朝鲜的内政不改革,以后肯定还会发生类似东学党这样的叛乱,所以日本提出的改革内政的做法,他认为是合理的。但是清朝不同意,那就是清朝的问题了,如果因此开战,日本也有说辞。所以伊藤博文用这样的方式来规避国际的谴责。
日本内阁讨论的结果,最重要的结论就是提出了这个方案:日本和清朝一起改革朝鲜内政。关于撤军的问题呢,日本内阁也进行了讨论,他们的结论是不仅不能撤军,还要继续加派军队进入朝鲜。
日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策呢?我们看一本回忆录,这本回忆录叫《蹇蹇录》。通过这本回忆录,对我们理解日本在甲午战争里面做的各种决策,有很大的参考价值。《蹇蹇录》的作者是陆奥宗光,陆奥宗光当时是日本外务省大臣,他在整个甲午战争里面是日本的一个重要决策人,他参与了甲午战争从决策到开战,到最后签订《马关条约》的全过程。他是在甲午战争结束之后写的这本《蹇蹇录》。《蹇蹇录》这个名字,它取的是中国古代经典里面的一个词语「蹇蹇匪躬」,意思是指大臣劳心劳力,全心全意的侍奉君主。所以呢他写这本《蹇蹇录》的用意,是在向明治天皇说明他自己的功绩。他写了整场战争是如何开战的,是如何获胜的,如何和谈的,但是最后却受到了三国干涉还辽的经过。
关于日本为什么还要继续往朝鲜增兵,陆奥宗光在《蹇蹇录》里面这么说的。他说:“我国政府在外交方面居于被动者地位,而在军事方面则要时刻掌握先机。”我们看他说的这两句话,他先说的是,我国在外交方面处于被动地位。这句话指的是朝鲜发生动乱,需要求援的时候,肯定是先向清朝求援,不可能向日本求援。清朝是可以先出兵的,日本不能第一时间出兵,日本只能等待清朝出兵之后,对方根据《天津条约》的约定会通知日本,日本才能出兵。所以他认为,日本在外交上是处于被动地位的。但是呢他说在军事方面,日本要时刻掌握先机。说的就是日本的军队一定要先准备好,随时准备出发,而且日本派到朝鲜的军队一定要比清军多。
这点很重要,为什么说这点很重要呢?因为在十年之前,朝鲜发生甲申政变的时候,日军已经占领了朝鲜皇宫了,占有了有利的地势,但是被袁世凯只用一天的时间就给攻下来了。日本对此记忆犹新,所以这次日本派出的军队,一定要保证在兵力上远远高于清军。所以,日本就决定要继续往朝鲜加派军队。但是目前在朝鲜,清军的兵力是大于日本的,清军已经到了2,000多人,而日本才有400多人。日本害怕清军突然出手,快速的控制局面,重现十年以前袁世凯快速攻入王宫的那个局面。
所以,大鸟圭介用了个计策来稳住袁世凯。6月13号,大鸟圭介去找袁世凯会谈。在这次会谈过程中,袁世凯还是采取了李鸿章的观点,说要两个国家协商,共同退兵。所以袁世凯说,清朝和日本要保持和睦呀,只有我们两个国家和睦,亚洲才能保证安全。我们这边的意思是双方共同撤军,不要惹起事端来。大鸟圭介说:“甚是甚是,我们日本是看朝鲜乱党闹得太严重,才派兵过来的。你看我都60多岁的人了,当然不愿意再生事端了。我已经给日本国内发电报了,让他们阻止后续发兵。我听说你们还要再加派2,000士兵来汉城?”袁世凯说:“你要是能果然阻止后续的来兵,我也可以往回发电报,让国内不再派兵。”大鸟圭介说:“当然可以,你阻止你们加派兵力,我阻止我们加派兵力,然后咱们再继续商定后续事宜。”
会谈之后,袁世凯非常高兴,他把这个当成一个外交胜利。他立刻给李鸿章发电报,汇报了情况。李鸿章收到袁世凯的消息之后,对他的处理也很满意。李鸿章立刻终止了向朝鲜派兵的计划,同时他也给叶志超和聂士成下发命令,让他们立刻停止所有的军事行动。
第二天6月14号,李鸿章又收到袁世凯发来的好消息。袁世凯说,他已经和大鸟圭介商议妥当了,只要咱们撤兵,他们日本也同时撤兵。李鸿章听到这个消息,他一方面是开心的,不过呢他也有些警惕了。李鸿章在外交上阅历丰富,他比袁世凯要敏感多了。他感觉这事情太顺利了,日本在什么都没得到的情况下就轻易撤兵,这有点太容易了。他给袁世凯回电报,让他要警惕,必须拿到和大鸟圭介约定的信函或者约定的文件。李鸿章同时也让汪凤藻在日本国内打听相应的情报。
6月15号,汪凤藻给李鸿章回电报。汪凤藻说他去日本外务省打听,外务省并没有接到大鸟圭介说的要撤兵的报告。6月16号,汪凤藻又报告了一个不好的消息,他说他得到了一个新的消息,日本已经往朝鲜增兵了,要派5,000人。汪凤藻得到的这个消息是真实的啊,就在6月16号当天,日本军队大岛义昌率领一个混成旅2,673人,已经成功登陆仁川了。6月17号,日本混成旅的另外一部也登陆釜山了。到此为止,朝鲜的汉城、仁川、釜山这三个重要城市都被日军占领了。清军和日军在朝鲜的兵力出现了严重的倾斜,日本的军队达到了将近8,000人,而清军只有2,000人。
就在6月17号当天,日本政府正式给清朝发出照会,要求共同改革朝鲜内政。我们说在日本增兵的这段期间,清朝无论是在策略上、在军事上,还是在外交上,都是完全处于下风。日本是步步为营。在策略上,他们提出了两国共同改造朝鲜内政的主张,要是清朝不同意,进而发生战争,那么在国际上,日本也有了正当的理由。在外交上大鸟圭介把袁世凯骗得团团转,他让袁世凯放松警惕。在军事上,日本军队增兵的脚步一点都没停滞,对清军的人数达到了绝对的优势。
对于日本提出来的要和清朝两国共同改造朝鲜内政的提案,清朝当然不会答应。在清朝看来,朝鲜是清朝的藩属国,要是同意日本也来一起改造,那不成了朝鲜也是日本的藩属国了吗?这是清朝绝对不能接受的。清朝拒绝了日本的提案。对于清朝会拒绝,日本是早有准备。6月22号,日本外相陆奥宗光通知汪凤藻,说清朝不同意一起改造,日本也要单独实施对朝鲜内政的改造。在完成对朝鲜的改造之前,日本坚决不会退兵。
从这一刻起,日本、清朝、朝鲜三方的气氛非常紧张,战争一触即发。7月3号,日本单方面向朝鲜政府提交了要求改革内政的纲领。日本要求朝鲜政府必须全盘接受日本的改革计划,并且不允许清朝干涉朝鲜内政改革。到这个时候,清朝和日本的关系已经严重恶化了啊,恶化到什么程度了呢?7月中旬,日本宣布对清朝断交,双方互派的公使全部都撤旗走人。清朝驻日本的公使撤回来了,日本驻清朝的公使也撤回去了。连在朝鲜的袁世凯都撤回国了。袁世凯说我也得回去,日本军队现在已经控制了汉城,我要是不回去,被日本人抓了,这是大清国的尊严受到侮辱的问题,所以袁世凯也回国了。从这之后啊,清朝和日本的外交完全中断,双方没有任何可以对话的渠道了。
7月20号,日本向朝鲜发出最后通牒,要求朝鲜在7月22号之前和清朝断交,并且要求朝鲜政府下令驱逐清朝的军队。朝鲜政府没有妥协,并没有答应日本的要求。7月22号,最后通牒时间到了之后,7月23号的凌晨,日军攻入了朝鲜王宫。日军俘虏了朝鲜国王高宗和闵妃,然后他们扶植起了以大院君为首的日本的傀儡政权。傀儡政权以高宗的名义发布了一个文告,文告宣布的是,授权日本军队帮助朝鲜驱逐清朝军队。
对于傀儡政权的文告,清朝当然是不认的。但是呢对于朝鲜的老百姓来说,他们是分不清傀儡政权的,既然是国王宣布的,那当然就是合法的。这样一来,清军在朝鲜的合法性反而受到了质疑。接下来,日本以朝鲜傀儡政权发布的文告作为合法依据,在海上偷袭了清朝的运兵船,挑起了丰岛海战。在陆地上,偷袭了驻扎在成欢、牙山的叶志超、聂士成的部队。日本不宣而战,挑起了甲午战争。
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了,关于战场上的演进,我们下期继续聊,我们下期见。
- 作者:黑客驰
- 链接:https://hackerchi.top/article/2b199968-1bdb-80c3-9b4b-e911bbc4c2cd
- 声明:本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相关文章






